供应链数字化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了吗?——基于企业动态能力视角的分析
摘要:供应链数字化的发展推动了链上企业的协同联动与价值延伸,逐渐成为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和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动力。为探究供应链数字化是否真正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企业动态能力视角,选取2013—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实证检验供应链数字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异质性机制。研究发现:(1)供应链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且这一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2)供应链数字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企业、高产业集聚水平地区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中更显著;(3)企业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供应链数字化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潜在机制,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普遍存在“短期主义”现象。具体表现为,企业更倾向于维护上游供应商关系网络,表现出对创新投入和技术吸收的阻碍,同时加强渐进性创新活动。本研究揭示了中国情境下,受“短期主义”影响的供应链数字化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并为企业在动态环境中通过供应链数字化获取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黄静, 阎洪睿, 向旺, 郑婷
2025 , 62 (5)
: 1-28
两权分离度对中国企业海外进入模式选择的非线性影响
摘要:实际控制人的战略行为对企业国际化战略有重大影响。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利用2008—2021年发生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掏空与支持理论视角探讨了两权分离度对中国企业海外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两权分离度与进入模式选择之间呈现U形关系,即当两权分离程度较小时,支持效应的减弱占据主导地位,实际控制人倾向于选择合资模式;当两权分离超过一定程度后,掏空效应的增加占据主导地位,实际控制人倾向于选择独资模式。薄弱的制度环境为实际控制人掏空企业创造了条件,也抑制了实际控制人支持企业的意愿,故东道国制度风险越高,两权分离度与进入模式选择之间的U形关系越陡峭;独立董事对实际控制人的掏空行为具有监督效应,同时也会激励实际控制人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董事会独立性越强,两权分离度与进入模式选择之间的U形关系越平坦。本文为理解新兴市场企业海外进入模式选择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为政府有效监管实际控制人战略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吴先明, 徐婧
2025 , 62 (5)
: 29-49
客户集中度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元分析技术的探索
摘要:企业究竟应该追求集中还是分散的客户群以提高财务绩效?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尚未达成共识。采用元分析方法,对发表于2012—2023年的101篇实证文献进行定量综合研究。将企业财务绩效划分为会计绩效和市场价值两个维度,结合资源依赖理论和信号理论,探究客户集中度对它们的差异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客户集中度与企业会计绩效显著负相关,但与市场价值显著正相关。企业的规模、年龄、产权性质和财务政策均显著地调节客户集中度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在中小型企业、初创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客户集中度对企业会计绩效的抑制作用增强,同时其对市场价值的促进作用也增强;然而,在奉行稳健型财务政策的企业中,客户集中度对会计绩效的负面影响增强而其对市场价值的正面影响减弱。上述结论为企业有效管理客户结构和应对关键客户依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魏朝阳, 沈璐, 冯云焕, 李艳玲
2025 , 62 (5)
: 50-68
数字政府建设的稳就业效应——来自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立的证据
摘要: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地方政府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外生冲击,研究这种数字政府建设对中小企业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这一平台显著提高了中小企业劳动雇佣规模。机制分析表明,平台主要通过贷款可得性提高和资本-技能互补效应影响企业劳动雇佣决策、促进企业劳动力升级。企业层面的经济后果表明,平台主要提高了企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雇佣,并且降低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雇佣,重塑了中小企业劳动雇佣结构,提高了劳动配置效率。地区层面的经济后果表明,平台还通过促进地区创业带动就业,并提高地区总就业水平。本文为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信息共享的稳就业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健全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提供了政策参考。
张萌萌, 谢婷婷, 张倩倩, 余明桂
2025 , 62 (5)
: 69-92
注册制改革与IPO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
摘要:从会计政策选择的角度,考察了注册制下IPO公司研发支出会计信息质量是否有所提高。研究发现,相比核准制,注册制下IPO公司选择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概率和资本化金额更高。机制分析表明,这种改变并非研发创新能力较强公司的信号传递行为,而是会计操纵的结果。进一步,注册制科创板公司可能出于满足利润和市值上市条件的目的,实施研发支出资本化操纵。异质性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在注册制下实施研发支出资本化操纵的行为更加严重;高质量审计、机构投资者和独立董事监督能够有效抑制IPO公司的资本化操纵行为。最后,注册制下IPO公司资本化水平越高,IPO定价效率和市场收益率越低。本文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注册制下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产生机制,同时从会计政策选择的角度,为加强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监管和提升IPO信息披露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李璇, 赵荣
2025 , 62 (5)
: 93-118
拥有自有品牌的电子零售商的信息共享策略研究
摘要:针对由一个拥有自有品牌的电子零售商和两个竞争性制造商组成的供应链,在制造商之间、制造商与电子零售商之间存在竞争且市场需求信息为电子零售商私有的情况下,研究电子零售商的信息共享决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销售模式下,电子零售商的需求信息共享策略存在显著差异。在两个制造商各自生产互为竞争的全国品牌产品,并以批发价将产品销售给同一电子零售商的分销模式中,同时考虑电子零售商引入自有品牌产品,垂直信息共享将无法持续,两个制造商都不会获得电子零售商的信息共享将成为占优策略;而信息共享在固定佣金比率下具有“双赢”属性,能够同时提升电子零售商和制造商的利润,并增加供应链整体效率。
许明辉, 唐娟红, 李丽
2025 , 62 (5)
: 119-131
机器人共情对消费者不道德行为的抑制效应:社会判断的中介作用
摘要:本文探讨机器人共情对消费者不道德行为是否存在抑制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基于消费者感知视角,通过三项实验检验感知机器人共情对消费者不道德行为的负向影响(即抑制效应),以及社会判断的中介作用,并将社会阶层和印象管理动机作为该抑制效应的边界条件。研究表明:(1)感知机器人共情有效降低了消费者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2)社会判断在感知机器人共情对消费者不道德行为的抑制效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会阶层(高vs.低)调节了感知机器人共情对消费者不道德行为的负向影响。感知机器人共情对消费者不道德行为的抑制效应在高社会阶层群体中显著,而在低社会阶层群体中不显著。(4)印象管理动机显著调节了感知机器人共情对消费者不道德行为的负向影响。当消费者启动印象管理动机时,感知机器人共情对消费者不道德行为的抑制效应显著,反之则不显著。
李晓飞
2025 , 62 (5)
: 132-149
虚拟影响者还是真人明星?代言人类型对地位消费行为的影响
摘要: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的进步使虚拟影响者越来越普遍,但在地位消费中消费者更青睐虚拟影响者代言还是真人明星代言仍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叙事传输理论,通过1项预实验和3项正式实验,探究了代言人类型对地位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作用边界。结果表明,相比虚拟影响者代言,真人明星代言更能提升消费者的地位消费行为;叙事传输起到中介作用,即真人明星(vs.虚拟影响者)更能激发消费者的叙事传输状态,进而使其更愿意进行地位消费;产品类型(流行款vs.经典款)的调节效应显著,即当地位产品为流行款时,虚拟影响者代言会显著增强叙事传输,而当地位产品为经典款时,真人明星代言能带来更强的叙事传输,进而增强地位消费。本研究为奢侈品等地位品牌提供了代言人选择启示,并丰富了虚拟影响者及地位消费的文献。
聂烜, 许基南, 沈鹏熠, 孟淼
2025 , 62 (5)
: 150-168